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

學術成果

101-110級

101

學生姓名

專題題目

指導教師

黃申棟

南鯤鯓代天府「五王」傳說研究

王 琅

曾建維

三國人物孫策之研究

王 琅

郭宣育

從「文變染乎世情」談李煜與李清照之詞風轉變

王 琅

李佩珊

漢代樂府詩中的女性書寫

王 琅

王文心

從「風中緋櫻」談虛實之間的霧社事件

王 琅

王俞婷

從圖騰信仰談《盜墓筆記》中西王母的形象

王 琅

翁綉婷

九把刀愛情小說──《月老》、《紅線》、《等一個人咖啡》、《愛情,兩好三壞》、《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王 琅

劉珮君

架空類型奇幻小說之架構及內容探究與分析──以『風動鳴』系列為例

鄭憲仁

徐志成

秦漢職官「廷尉」之評析

鄭憲仁

李柏劭

〈金庸小說中華山派的探討〉

鄭憲仁

周紹宇

漢代族刑的發展與改革

鄭憲仁

賴旻均

論先秦青銅盨的考察

鄭憲仁

邱聖青

《射鵰英雄傳》版本比較

鄭憲仁

黃子誠

邱妙津《鱷魚手記》中情慾書寫與死亡傾向之研究

王建國

廖明麟

從《三世人》看台灣身分認同之變貌

王建國

翁豐堯

《桂花巷》高剔紅與兩性人物互動關係暨所含社會意識之研究

王建國

許雅婷

張愛玲《秧歌》人物形象及心理書寫研究

王建國

陳智怡

排拒與渴望-家族小說《海神家族》中女性情感分析

王建國

徐崇婷

《人類不宜飛行》之性別角色與敘寫手法分析

王建國

鄭永泰

芥川龍之介作品主題思想與藝術特色研究

張清榮

王信傑

《李嶠百詠詩動物類用典研究》

張清榮

劉庭羽

唐傳奇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張清榮

劉家瑋

奇幻文學中的魔法─以《哈利波特》、《納尼亞傳奇》為例

張清榮

梁立國

《安平旅遊文學研究》

張清榮

李庭瑩

《十二國記》中的世界觀與現實社會之比較

張清榮

沈郁涵

台灣原住民文學中的情感思維與藝術風格淺探

張清榮

蘇重宇

王羲之於日本書道

莊千慧

蔡宗宏

吳騫《論印絕句》試析

莊千慧

鄭凱安

屏東縣公館國小創意書法教學研究

莊千慧

顏伊君

琦君散文集《琴心》融入國小國語作文教學

莊千慧

陳芃孜

黃庭堅《草書廉頗藺相如列傳卷》風格探析

莊千慧

徐瑋璘

台灣囡仔歌韻律與節奏分析研究

陳光明

田世廷

李小龍截拳道思想內涵研究

陳光明

蔡丞庭

常用類固定短語的學習研究

陳光明

曾華鈺

初級對外華語文教學教材《新版實用視聽華語1》及《遠東生活華語1》之比較研究

陳光明

 

102

學生姓名

專題題目

指導教師

許家毓

《聊齋誌異》男性情感表現分析與探討

林登順

陳泰瑋

〈中國詩畫合流研究〉

林登順

蔡宗岳

以《三國志》對照《三國演義》改寫與虛構人物之價值

林登順

楊琇如

《百年戲樓》研究

林登順

吳悅慈

國小代課教師的生涯發展歷程研究

林登順

許言甄

《哈利波特書籍與報刊研究》

林登順

許家毓

《聊齋誌異》男性情感表現分析與探討

林登順

廖翠珍

周邦彥詞作與藝術特色

楊素姿

黃英豪

試論兒童繪本中的品格教育──以王秀園「兒童心理叢書」為例

楊素姿

邱瑜

魯凱族口傳文學之傳說意義研究

楊素姿

劉冠麟

論蔣勳生活美學及其中的孤獨意識

楊素姿

張仕旻

第六世代以後詩人死亡意象略觀  以葉覓、林達陽 、羅毓嘉 為例

楊素姿

吳于萱

從「自傳體記憶」文本看小說之創作─以蘇偉貞《租書店的女兒》一書為例

陳昭吟

方羿云

童嘉繪本風格研究

陳昭吟

黃揚凱

從《聊齋誌異》到〈鬼戀〉─論「人鬼戀」小說在現代的轉變

陳昭吟

陳柏羽

台灣旅遊文學型態分析(以2000年以前作品為主)

陳昭吟

黃怡佳

張維中短篇小說研究

陳昭吟

陳咨綺

論張曼娟散文中的「愛情」

陳昭吟

簡廷珈

王安憶《天香》女性角色書寫之探討

陳昭吟

邱禹全

從「三毒」看《連城訣》之「惡」

陳昭吟

李昱勳

記憶的謄寫——從張大春《尋人啟事》談現代筆記體小說的書寫與意義

龔韻蘅

蘇靖婷

〈原鄉記憶──沈從文烏托邦書寫的空間想像〉

龔韻蘅

黃秋華

晚明秦淮八艷之形象論析

龔韻蘅

林黎亭妤

李昂《迷園》與廖輝英《窗口的女人》之女性意識比較

龔韻蘅

李顏如

論琦君與林海音小說對兒童視角的運用

龔韻蘅

李真

白先勇《孽子》的表述特色與其同志意識之關聯

龔韻蘅

 

103

學生姓名

專題題目

指導教師

黃冠瑋

台南市中西區廟宇之三國主題的裝飾──關帝廟與其他廟宇之比較

鄭憲仁

吳靜惠

對《禮記》中關於教育相關文字的分析

鄭憲仁

林政良

先秦的梳篦文化

鄭憲仁

蔡錞玠

現行國小高年級課本─ 南一版與翰林生字 之比較

鄭憲仁

陳雅雲

2011年中國新見青銅器資料彙整

鄭憲仁

趙令慈

《詩經》所見首飾研究

鄭憲仁

方琦君

《紅樓夢》賈府丫鬟的層級

鄭憲仁

蕭晚智

2012年周人地區為主,楚人地區為輔,新見銅器資料整理

鄭憲仁

林郁綺

《小封神》之民間童話質素研究

張清榮

謝欣穎

報導文學與新聞報導差異之研究:以官鴻志〈不孝兒英伸〉為例

張清榮

曾暐琇

神隱少女之研究

張清榮

翁峻翰

政令宣導標語之研究─以反共、生育、選舉為例

張清榮

黃瑞廷

中國小說之刑治分析

張清榮

詹雅鈞

台灣本土輕文學研究

張清榮

楊韻藍

「黃色小鴨」之療癒研究

張清榮

蘇苡甄

淺談《羊男的迷宮》女性社會價值

張清榮

林佳儀

論《聊齋誌異》的善與惡

張惠貞

蘇哲瑩

宋江性格與對水滸傳的影響

張惠貞

陳雅涵

盤古神話與女媧神話探究及其影響

張惠貞

邱筠雁

五月天阿信創作歌詞之研究

張惠貞

蕭宇喬

《盜墓筆記》神話題材分析

張惠貞

蔡欣妤

陶淵明田園詩

張惠貞

曹晉瑄

費茲傑羅其人及其作品《大亨小傳》探析

林登順

 

104

學生姓名

專題題目

指導教師

簡廷紘

史書中曹操人物形象演變研究

楊素姿

賴冠豪

杜牧任官時期詩用韻析論

楊素姿

林宜欣

古龍小說中的楚留香人物分析

楊素姿

林雅梵

論學甲慈濟宮保生大帝籤詩思想

楊素姿

李庭妤

王爾德童話故事中愛與死亡意涵探論

楊素姿

楊茹茵

陳雪女同志文學探析──以〈蝴蝶的記號〉為例

楊素姿

張禾穎

以文化角度探討中英互譯上的語譯差別

楊素姿

陳亦聖

當古典詩詞遇上現代音樂

王  琅

周韋佑

陳映真小說之藝術形式與思想研究

王  琅

彭儀禎

柳永《樂章集》中黃昏意象淺析

王  琅

方睿慈

齊邦媛《巨流河》之「時代」研究

王  琅

陳亭蓉

方文山愛情歌詞之「中國風」研究

王  琅

江至環

論張貴興《賽蓮之歌》少年情慾的想像

王  琅

蔡佳芳

析論張岱《陶庵夢憶》中的節慶

王  琅

戴俊杉

林白《一個人的戰爭》中的性別觀點

陳昭吟

鄭竣文

從《金猴降妖》論兒童歌仔戲的傳統與現代

陳昭吟

張嘉予

琦君作品中的教育意涵—以《琦君寄小讀者》、《琦君說童年》、《賣牛記》為例

陳昭吟

林俞婷

從安德魯.克萊門斯的校園小說談教育議題

陳昭吟

張惠琴

拖著老靈魂行走的女子─論朱天心之創作意識

陳昭吟

黃詩雅

貓咪與人類的生命交會-論圖畫書中的貓形象

陳昭吟

楊雅婷

蘇軾作品與林夕歌詞互文性探析 ──以文人意識傳承為主

簡月娟

鄭淳方

論琦君散文中童年的描寫

簡月娟

陳蓉慧

蘇軾山水詩——「詩中有畫 畫中有詩」的意境

簡月娟

吳珮嘉

方文山愛情歌詞裡中國古典元素的呈現―― 以周杰倫的作品為例

簡月娟

陳幸宜

李昂作品與改編電影之差異――以〈西蓮〉、《月光下我記得》為例

簡月娟

鄭詩穎

《海峽三地詞彙差異的研究》

陳光明

鄭宛妮

施叔青香港書寫之符號解讀

陳光明

詹雯珺

臺灣房屋廣告的語言藝術

陳光明

李庭馨

中級華語課本編輯

陳光明

蔡智瑛

性別教學--以繪本《朱家故事》為例

陳光明

顏彩雲

「牛」的語義及延伸

陳光明

宋楚堯

論藤井樹愛情小說的人生哲理──以《十年的你》為例

莊千慧

黃嬿慈

《閱微草堂筆記》「狐」之形象析論

莊千慧

王令潔

從「紅毛」到「八寶」—墾丁「荷蘭公主」傳說之探析

莊千慧

鄒詩含

《藍天燈塔》探析- 論作者李潼小說之書寫與真實

莊千慧

黃怡嘉

《山海經‧山經》用藥記錄初探─以動物為主的討論

莊千慧

陳姿伶

小王子小說人物關係之探討

莊千慧

 

105

學生姓名

專題題目

指導教師

林樂琪

「生命黑河總在我們的書寫中清明」──「後鍾文音」時代《最後的情人──莒哈絲海岸》及《憂傷向誰傾訴》分析

王建國

陳裕祥

不同因素下歷史見證的差異 ——齊邦媛、王鼎鈞、龍應台、李敖作品研究

王建國

洪雪華

雙性情慾的交織與迷惘—陳雪《台妹時光》研究

王建國

簡甄儀

聽土地唱海洋的歌——以〈看海的日子〉、《金水嬸》及《海煙》為討論對象

王建國

洪庭蓁

沉湎於情慾中的孤島--試析蘇偉貞《沉默之島》

王建國

李冠儀

家國離散意識下的白先勇與顧肇森

王建國

徐學瑜

「人生不如波特萊爾的一行詩」——波特萊爾《惡之花》與《巴黎的憂鬱》

王建國

蔡銘翰

夜夜我們聽相聲—從表演工作坊系列作品探討新相聲與時代意義

張清榮

李明翰

從倪匡 《追龍》探討其反共立場

張清榮

程  晴

《後宮甄嬛傳》中清朝宮廷與女性之探討

張清榮

邱珮綺

〈板橋三娘子〉與泉鏡花〈高野聖〉之比較

張清榮

謝瑜真

成人繪本與兒童繪本之寓意及區別性研究

張清榮

張如儀

國小作文指導研究——以議論文為例

張清榮

陳姸安

閩南語歌詞之情感探析

張清榮

黃于寧

閩南語俗諺研究──老話撈話Ÿ古今對話

張清榮

蔡明翰

臺灣婚俗文學研究

林登順

林冠瑀

《山海經》之神話樂土研究指

林登順

陳廷維

台灣原住民洪水神話淺析

林登順

梁茗程

周芬伶的戀物散文探析

林登順

黃筱倫

中國大陸網路小說影視劇改編研究

林登順

王千驊

上古韻部字歸納-以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冊增訂本》為對象

鄭憲仁

林宛蓁

關於《說文解字》三家字形考察──以高和卯為例

鄭憲仁

王宣喬

夏宇《SALSA》詩集中六首詩之詞彙組合之意象探析

鄭憲仁

鄭天欣

垃圾堆中的自白─《地底三萬呎》情節再討論

鄭憲仁

洪靖雅

自悔及毀─解讀陳雪《迷宮中的戀人》失能空間構成

龔韻蘅

葉安倪

冰凍與冷凝-柯裕棻《冰箱》與其改編影像之差異探討

龔韻蘅

吳思賢

洪醒夫小說的藝術手法析探

龔韻蘅

鄭秀美

瘋人院的無聲吶喊—胡淑雯《太陽的血是黑的》裡文化潛在意識的躁動

龔韻蘅

洪姍琪

探討汪曾祺的創作藝術:以題文矛盾、兒童視角以及畫面塑造為例

龔韻蘅

 

106

學生姓名

專題題目

指導教師

顧念雲

源氏物語中女性人物的形象探討

王 琅

翁鏡雯

金庸《倚天屠龍記》中張無忌的形象探討

王 琅

劉增偉

論九把刀電影與文學

王 琅

鄧洛漳

《三國演義》、《三國志》中關公形象的討論

王 琅

徐詠鈴

村上春樹作品中活在記憶的人物─以《挪威的森林》、《海邊的卡夫卡》為例

王 琅

洪慈攸

在童年中成長─林海音《城南舊事》初探

王 琅

李羿函

從榮格「原型理論」探討張愛玲及作品中的女性人物—以《雷峯塔》與 〈第一爐香〉為例

王 琅

陳維倫

淺談台灣文學論戰─以余光中、彭歌、陳映真為例

林登順

何汶庭

蘇童〈妻妾成群〉研究──小說中的文學性、現代性與女性意識

林登順

廖維欣

《李喬短篇小說精選集》疾病書寫之探討

林登順

卓孟萱

想像與真實―《金瓶梅》的讀者反應與西門慶 之真心

林登順

楊郁琳

女性的自主意識研究-以康芸薇《這樣好的星期天》為例

林登順

林昕儀

以女性主義看待聊齋

林登順

張凱雯

《西遊記》與電影《西遊─降魔篇》角色塑造研究

林登順

郭彥廷

古蹟再利用-以國立台灣文學館為例

林登順

張蘇越

「抱樸含真」―趙明川的書篆藝術探析

莊千慧

陳何合

「十分冷淡存知己」─張充和書法藝術精神探析

莊千慧

陳之曦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趙孟頫尺牘及其書風探析〉

莊千慧

毛瀅筑

氣清觀宇宙─論戴蘭村書法風格之形成與特色

莊千慧

蔡惠先

文徵明尺牘中的社交關係—以臺北故宮收藏品為例

莊千慧

王師都

論辛永清的飲食書寫及其後現代性─以《府城的美味時光:台南安閑園飯桌》一書為例

莊千慧

高尚逸

江兆申楷書風格形成與特色之探析

莊千慧

郭宜榛

論董其昌的臨書觀—以台北故宮收藏董其昌臨北宋四家書法為例

莊千慧

蘇雅翊

風土民情與在地文化──論許南英〈臺灣竹枝詞〉的府城書寫

蔡玲婉

曾璻霖

《步步驚心》文學書寫與電視劇改編之研究—以女主角若曦為主的考察

蔡玲婉

黃英瑜

《徵婚啟事》文學書寫與電視劇改編之比較

蔡玲婉

薛晴方

納蘭性德追憶詞之研究

蔡玲婉

張智鈞

《聶隱娘》與《刺客聶隱娘》文本與電影比較研究

蔡玲婉

許芳榮

《警世通言》入話詩研究

蔡玲婉

陳子勛

《幽明錄》中的異類婚戀故事研究

蔡玲婉

梅書容

假面的自白——黃春明〈兒子的大玩偶〉之主題意識及藝術構成

龔韻蘅

林欣昀

夾縫間的世界──論吳明益《天橋上的魔術師》對記憶的延伸書寫

龔韻蘅

黃郁芳

幻滅的溫柔——論《無愛紀》中生命的救贖

龔韻蘅

閻思竹

白先勇《臺北人》中流離與歸屬的探析

龔韻蘅

陳莉蓁

論《阿Q正傳》的諷刺手法及阿Q精神的遞變

楊素姿

陳奕茲

張愛玲《怨女》詞彙風格研究

楊素姿

張敬彣

三毛文風演變析論

楊素姿

林宜萱

影響曹操一生的戰役試析

楊素姿

李依蓉

《山海經》之山神信仰研究

楊素姿

石旻仙

《主題式統整課程設計 ──以五年級繪本閱讀之寫作教學為例》

陳光明

莫壯瀅

《後宮甄嬛傳》小說與電視劇情節比較

陳光明

趙巧琳

中高級華語文教學教材編寫研究

陳光明

王怡茵

《琅琊榜》及其改編影視劇差異之研究――以「聶鋒歸來」情節為例

陳光明

林秋咏

國小教學活動設計──以關廟區「竹藤編織工藝」為例

陳光明

陳凱惠

台灣華語文教育之政策分析與探討

陳光明

蘇子菡

從認知語言學之觀點看古詩文中對於「秋」之隱喻情形

陳光明

沈筱珮

佐藤春夫《殖民地之旅》同情與反抗

王建國

蘇郁評

太息聲中的想望—論余華小說的死亡書寫及流變

王建國

趙翊君

從《漂木》論洛夫的宗教觀

王建國

楊子萱

覺醒的溫存與再生—周芬伶著作中女性主義之變異

王建國

蔡秀昀

李昌憲的勞工書寫

王建國

柯侑伶

都市穴居者──論房慧真《小塵埃》中的都市意象

王建國

謝翔丞

書法創作探討─以106級畢業展《墨非定律》為例

簡月娟

劉智弘

李猷書法藝術研究

簡月娟

薛佩玲

文人畫意涵探析 以趙孟頫《鵲華秋色圖 》

簡月娟

韓學斌

《殺手:無與倫比的自由》人物形態分析

簡月娟

莊傅凱

畢業書法創作探析

簡月娟

楊淨淳

辛棄疾詠懷詩研究──以登臨為範疇

簡月娟

林欣玟

大四畢業書篆展析論-墨非定律

簡月娟

賴郁雲

從《黃魚聽雷》一書探析張曼娟的飲食文學

鄭憲仁

林宜萱

《步步驚心》史實的運用與分析

鄭憲仁

王琇亭

蘇打綠四季歌詞分析

鄭憲仁

劉寶勝

肩、掮、揵三字的同源關係討論

鄭憲仁

陳資婷

談林文月《飲膳札記》中的人生滋味

鄭憲仁

翁苡芮

探討廖輝英《油蔴菜籽》人物關係情感之分析

鄭憲仁

 

107

學生姓名

專題題目

指導教師

王乙婷

《飲膳札記》讀後

鄭憲仁

陸玉霖

針對《老殘遊記》中之晚清律法與刑罰的討論

鄭憲仁

曾珮瑜

「行」、「走」、「跑」三字字義關聯性探討

鄭憲仁

曾鉫鈊

古風曲歌詞對中國古典文學的延續——以詞作人恨醉的作品為研究對象

鄭憲仁

魏  旋

席慕蓉愛情詩作中「悔」的意象探析

鄭憲仁

黃詩雅

論郭沫若〈替曹操翻案〉的翻案觀點

鄭憲仁

邵巧伶

李昂〈有曲線的娃〉探究

鄭憲仁

孫喆贇

論張愛玲筆下作品中之孤獨映照

林登順

李振榮

媽祖的信仰淵源及台、澳兩地媽祖信仰研究

林登順

黃冠博

文科特性與未來展望

林登順

徐晟皓

鐵道文化之枋寮F3藝文特區的再生風華

林登順

張嘉祐

聚福宮研究

林登順

林建瑋

淺談飲食文化與書學─以台南飲食為例

林登順

林品汝

女性獨旅與文學─以《在遠方醒來》為例

林登順

陳力瑋

當代國語文中的日語借詞——以解嚴後的臺日交流為例

簡月娟

周彥伶

〈金鎖記〉與《怨女》的比較研究

簡月娟

李堉甄

論《老殘遊記》中的女性意識

簡月娟

魏彤羽

白居易「感傷詩」研究——以《長恨歌》及琵琶行為例

簡月娟

王昭珊

從《鏡花緣》探析李汝珍的男女平權

簡月娟

林泓瑜

嵇康「自然觀」探究──以《聲無哀樂論》、《養生論》為例

簡月娟

陳昱臻

比較《聖經》「和合本」與「新普及譯本」《歌羅西書》翻譯差異

簡月娟

葉柔

國小高年級作文課程設計——教學生如何用文字說故事

陳光明

周汶萱

安徒生《雪后》的人物形象分析

陳光明

謝璧謙

網路小說的改編模式─以《三生世十里桃花》為例

陳光明

楊斯茜

《那年冬天》圖畫書分析的探究

陳光明

陳怡臻

紙本教科書與電子教科書在教學上與學習上的差異

陳光明

洪國現

淺談歷代啟蒙讀物

陳光明

蔡宗家

部件識字在識字教學的使用

陳光明

蔡巧筠

戲劇策略運用於閱讀教育──以廣播劇為例

陳光明

胡若萍

布農族的童謠特色及賞析

陳光明

吳耘宬

五月天陳信宏(阿信)1999~2017華語歌詞研究

陳昭吟

李翊銘

新世代詩人語言現象之研究─以90年代來出生詩人為例

陳昭吟

梁芸嫚

胡淑雯《哀豔是童年》中陌生化、性別秩序與女性意識之研究

陳昭吟

林佩儀

論冰心早期文學創作中的基督教文化

陳昭吟

李姿萱

馬尼尼為《我不是生來當母親的》中的母職書寫

陳昭吟

許唐軒

郭敬明與韓寒創作之比較研究

陳昭吟

張家綺

探討陳雪《摩天大樓》的空間意象

陳昭吟

謝聖婕

從《像我這樣的一個拉子》到《惡女書》、〈夢遊1994〉、〈蝴蝶的記號〉—論陳雪自傳體書寫與小說創作的對位

陳昭吟

陳柏睿

論中國志怪小說狐狸的「妖化」形象

楊素姿

陳邦煜

楊佳嫻《金烏》中的古典意象及轉化

楊素姿

吳思莉

論《紅樓夢》中的女性死亡書寫

楊素姿

余珮菱

試論魯迅《故事新編》中神話傳說的書寫意義

楊素姿

林建翰

論金庸筆下〈道家之俠〉形象塑造─以楊過為例

楊素姿

邱宥蓁

神話歷史化對志怪文學的影響──以人蛇形象為例

楊素姿

張雅茜

郭強生《斷代》中的存在主義

王建國

王彥婷

史鐵生《務虛筆記》零散化的敘事策略

王建國

郭烜丞

介入文學史:黃崇凱 《文藝春秋 》對文學的窺探與介入

王建國

陳胤樺

流行工業下的文學——以李格弟流行歌詞為例

王建國

劉柔岑

歷史/記憶的真實與虛幻:論張亦絢《永別書在我不時代》

王建國

童育園

苦悶年代裡的民族想像:以王育德《臺灣─苦悶的歷史》與吳濁流無花果為例

王建國

郭俞均

論黃錦樹小說中馬來(西)亞華人身份認同的轉變——以〈魚骸〉和〈祝福〉為例

王建國

廖彤萱

《歌劇魅影》中主要角色研究

王  琅

林芷稜

宋尚緯《共生》之現代詩研究

王  琅

崔樂琪

以拉康「鏡映理論」探討陳燁《半臉女兒》

王  琅

王奕詞

淺談《穿著PRADA的惡魔》之社會現象

王  琅

高妤瑄

太宰治《人間失格》、《斜陽》人物初探–以葉藏與直治為研究對象

王  琅

羅翊禎

許鞍華《明月幾時有》中的女性形象探析

王  琅

葉淑琴

杜牧〈過華清宮〉絕句三首之探討

王  琅

 

108

學生姓名

專題題目

指導教師

張皓婷

海德格〈論真理的本質〉中「知其白,守其黑」析論

邱敏捷

林家右

臺南「南鯤鯓代天府」匾聯——臺灣王爺信仰之分析

邱敏捷

黃佩瑄

徐珮芬《在黑洞中我看見自己的眼睛》、《我只擔心雨會不會一直下到明天早上》析論

邱敏捷

邱英淑

蘇格拉底的教育觀與靈魂觀──以《柏拉圖對話錄》為對象

邱敏捷

蘇怡瑩

《西遊記》中神佛魔怪的人性面

邱敏捷

夏忠一

蔣勳《莊子,你好逍遙遊》析論

邱敏捷

施懿軒

「大魚海棠」與中國傳統文化

邱敏捷

洪諧函

論尼采《善惡的彼岸》中之價值重估

邱敏捷

梁倚爾

陳雪《摩天大樓》中的惡女形象

邱敏捷

許詠茹

從《孽子》與鯨向海詩作看新舊同志族群差異

林登順

林怡伶

古詩新創──淺論白居易《長恨歌》與洛夫《長恨歌》之藝術特色研析

林登順

廖育萱

線上遊戲沉迷因素分析一─以《英雄聯盟》為例

林登順

蘇子濂

從易經見占卜與實際訪談

林登順

宮啟翔

孟子管理思想對現代人力資源管理之啟示

林登順

張雅綾

文人私房菜·東坡飲食趣

林登順

盛心渝

從中國古典思想看管理之道

林登順

宋淑涵

影視作品中《西遊記》元素之文創價值探索

林登順

鄭光銘

金庸《神鵬俠侶》之武功探析一一以楊過的「英雄旅程」與「新五絕」為例

王  琅

翁崇閔

溥儀生命中的她們

王  琅

張雅婷

關於喪禮的荒謬喜劇一─電影《父後七日》與電視劇《花甲男孩轉大人》

王  琅

羅靖萱

從民間故事論述清朝時期的臺灣社會現象一─以〈陳守娘〉〈林投姐〉為例

王  琅

雷雯霓

〈霓裳羽衣〉之探究

王  琅

餘憶先

唐代仕女服飾風格初探一─以武媚娘為例

王  琅

柯博瑋

從《魔法公主》反思臺灣發電政策

王  琅

游智軒

運用現代文學繪本於華語教學之探討

王  琅

陳乃綺

幸也不幸──分析《紅樓夢》賈探春的人物形象

簡月娟

葉菱兒

小說與電影敘事學視角分析──以新海誠《你的名字》為例

簡月娟

遊博雅

《荒厄》中人物形象呈現的教育意涵

簡月娟

白宇洋

張愛玲《半生緣》男性形象分析

簡月娟

謝宜珊

桌遊融入華語文漢字教學──以小學初級生為對象

簡月娟

許景婷

《西遊記》與韓劇《花遊記》之互文分析

簡月娟

葉君揚

《莊子》寓言人生哲學的研究

簡月娟

唐宇鴻

論金庸小說武術美感之形塑

楊素姿

丁冠雲

以中文為母語者學習英語之邊移探討

楊素姿

顏彣卉

試論韓良露飲食文學中的情感依戀

楊素姿

邱仲彬

《海公案》書寫類型探討

楊素姿

賴姿佑

試論郝廣才繪本中的愛情議題

楊素姿

陳怡蒨

以心理學角度分析蘇軾於黃州時期的詩詞作品

莊千慧

林嫚盈

從《天工開物舟車》探析明代舟船之製作

莊千慧

呂金樺

施瓊芳與施士潔父子詩歌中的府城書寫研究

莊千慧

陳奕晴

電視劇《三國》與《三國演義》文本之改編差異―一以人物形象分析

莊千慧

葉伊庭

失序的個體一一論韓麗珠《縫身》中身體效述的惡托邦建構

莊千慧

鄭素惠

終乃山本是山,水本是水一試論梁實秋《雅舍小品》

莊千慧

陳羿帆

旅情臺灣―一佐藤春夫臺灣旅行書寫探析

莊千慧

簡志樺

臺灣鬼怪奇譚一一鯊魚變鹿傳說演變探析

莊千慧

張伃婷

蒼涼的翳影:以「存在主義」探論郭松棻小說《驚婚》

許舜傑

宋姳萱

真理的代價:從老莊思想論漫畫《鋼之煉金術師》中的傳統思維

許舜傑

侯茜宇

英雄的塑造:談漫威宇宙的價值觀

許舜傑

邱於綺

論《瑯琊榜》人物群像風骨與意象運用

許舜傑

江佳璿

文學與影像的共舞——從〈一把青〉看影視文學中的再創作

許舜傑

梁哲維

以朱立安‧巴吉尼〈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學思考〉探討台灣辦桌文化的傳統價值

許舜傑

翁嘉鴻

金庸《倚天屠龍記》小說人物性格分類

許舜傑

林荔晶

從蕉風野雨到美之城:論鍾怡雯的故鄉書寫

許舜傑

梁哲維

以朱立安‧巴吉尼〈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學思考〉探討台灣辦桌文化的傳統價值

許舜傑

翁嘉鴻

金庸《倚天屠龍記》小說人物性格分類

許舜傑

林荔晶

從蕉風野雨到美之城:論鍾怡雯的故鄉書寫

許舜傑

 

109

學生姓名

專題題目

指導教師

簡立翔

戰後初期的肅清迫害——以受害者山東張敏之校長與學生為例

邱敏捷

洪敬雅

吳競《貞觀政要》中的管理思想

邱敏捷

蕭意溎

公孫龍〈白馬論〉析探

邱敏捷

邱仲彬

《海公案》書寫類型探討

邱敏捷

吳軍諺

19世紀的清朝與英國生活實況對比──以農業文明與工業化文明為探討線索

邱敏捷

王議靚

韓愈與方外交遊考以澄觀與惠師為例

邱敏捷

王宇聰

論“翻轉課堂”及其在中國大陸的發展

邱敏捷

郭子瑄

論臺灣日治時期女性創作小說――以辜顏碧霞《流》為例

邱敏捷

鐘於凱

晚清改革之旅-以薛福成《出使英法義比四國日記》為例

陳光明

林珮蓉

日治時期作品改編成電視劇――以《日據時代的十種生存法則》為例

陳光明

怯愷晴

從劉勰《文心雕龍.諧讔》探討「諧讔」意涵

陳光明

張采夏

華語文教材

陳光明

劉育卉

「晚安詩」之文化現象的探索與研究

陳光明

黃琦茵

席慕蓉詩風轉變的研究

陳光明

黃悠

伊藤潤二《富江》中之人性探討

陳昭吟

王騰駒

鄉土文學作家之修辭手法探析――以黃春明與王禎和為例

陳昭吟

陳明信

論吳芬《把你的心跟肺挖出來帶回鄉下餵狗》

陳昭吟

蘇庭儀

潘柏霖現代詩析論

陳昭吟

王瑩如

論唐傳奇夢之意象及文人意識

陳昭吟

黃曉琳

論「澳門」生活文化的特色

陳昭吟

王柔茜

孔子問禮於老子 教學影片製作

鄭憲仁

林佳儀

分析許慎《說文解字》有收、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版》未收之「足」部字

鄭憲仁

羅鎧瑩

《孟子》中熟(成)語詞意演變的歸納

鄭憲仁

馮筱晰

《詩經》中的葡萄科植物

鄭憲仁

辜美華

春秋戰國的河伯神話--形象差異與原因

鄭憲仁

蔡騏峻

《論語》熟(成)語詞意演變的歸納

鄭憲仁

洪孝婷

《荒人手記》中的陰性書寫與同性戀題材

鄭憲仁

蔡京穎

廟堂與江湖的互涉──《七俠五義》展昭與白玉堂之角色設計及其型範意義

龔韻蘅

呂佳容

琦君《橘子紅了》裡的女性意識

龔韻蘅

吳秋荷

於鏡中流轉的伊甸園--從莫言《蛙》論極權體制下的善惡迴圈

龔韻蘅

蕭鈺臻

致虛與治紀—論《韓非子》對《老子》「無為」思想的轉演及運用

龔韻蘅

謝育欣

虛構之城裡的性別逃亡──董啟章〈安卓珍妮〉至《雙身》之雌雄對位關係及其轉換

龔韻蘅

許紫瑩

生之罪.死之罰——平路《黑水》對心理糾結與社會病徵的探討

龔韻蘅

吳炘庭

華麗的譜系──李汝珍《鏡花緣》裏的花神貶謫傳說

龔韻蘅

李沛儀

何遜詩之寫作技巧探析

楊素姿

林欣儀

論東坡烏臺詩案前後的心路歷程—─從離別主題作品探析

楊素姿

蔡雅意

論鍾文音散文中的母女書寫

楊素姿

謝孟堯

論《刺殺騎士團長》中的人物分析與主題思想

楊素姿

李韶芩

向陽台語詩歌風格研究

楊素姿

戴明宏

李賀、李商隱詩歌用韻研究

楊素姿

洪玉涵

論吳文英《夢窗詞》中的愛國情懷

楊素姿

胡志閔

新媒體的文學浪潮--論當代華語詩歌之文學表現

許舜傑

黃羽萱

迷霧般的寫作——日本現代推理小說在台出版之觀察

許舜傑

張佳莉

斑駁陸離背後的哲理:從漆原友紀的《蟲師》看老莊思想

許舜傑

劉欣宜

與你互道晚安:晚安詩詩人群體研究

許舜傑

許心恩

他看它的第一眼—觀眾對電影「一見鍾情」的瞬間

許舜傑

陳倚榕

觀看與想像:論王聰威小說《師身》中的情慾書寫

許舜傑

史佳平

熱血框架:青春校園IP劇研究

許舜傑

 

110

學生姓名

專題題目

指導教師

江孟軒

詞義的演變──以「足」、「子」及「左」為例

邱敏捷

游品豐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到《西遊記》的衍變——以人物形象中心的考察

邱敏捷

黃建翰

《黃帝內經》的系統思維——以陰陽五行為對象

邱敏捷

薛琇裕

「龜」在元明之後的形象轉變與性別解謎

邱敏捷

湯熠晨

嚴羽《滄浪詩話》辨體理論──以詞理意興為線索之考察

邱敏捷

徐龍呈

本格推理的新可能性──以春場蔥《五等分的新娘》為例

邱敏捷

黃宇

楊富閔《花甲男孩》與祖孫情──以信仰與死亡意象書寫為中心

邱敏捷

楊洪宜

曾樸《孽海花》人物之探討──以金雯青與傅彩雲為例

邱敏捷

張菀芯

探討《殺夫》一書中的使用象徵研究

林登順

石祐菘

《詩經》「采采」的用字差異與訓詁──以《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及《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為例

林登順

吳宗泰

曹植生命憂患詩賦探析

林登順

陳宜瑄

拆卸與拼:平路短篇小說中的敘事符碼──身體、房間與母親

林登順

李思璇

蘇軾詞之舟船意象

林登順

陳昱廷

《昭明文選.遊覽賦》研究

林登順

余奕鴻

盛骨頓衰下的北疆風景—以盧綸邊塞詩為例

林登順

林仙琪

「意識流」下的《罪與罰》

林登順

林君高

雙雄立於官渡烽火之上

林登順

林湘穎

《全唐詩》中嫦娥和羿之意象探析

許舜傑

李孟軒

故土、鄉愁、胭脂—白先勇《台北人》中的女性身影

許舜傑

胡立寬

從岸見一郎《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中思考父母老化、失智的陪伴與照護

許舜傑

丁翊芳

大時代下的發聲者:以楊雲萍的小說窺見臺灣歷史的萌發

許舜傑

蔡卓芳

虛實之間—剖析《戰爭與和平》中的人物建構

許舜傑

陳愉婷

以米奇.艾爾邦《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為例探討「犧牲」與「寬恕」

許舜傑

楊峻灃

金庸《天龍八部》「惡」的敘事藝術

許舜傑

李祺祺

倪匡《妖火》和當代社會的關係

許舜傑

唐任賢

淺談《金瓶梅》入門式的談書、談人、談性格

林俊臣

呂自許

以孔子的有教無類思想談我國特殊教育發展

林俊臣

林欣慧

〈聲無哀樂論〉之嵇康視角下的中國禮樂思想流變

林俊臣

林育瑄

真情是真女性向戀愛遊戲的新情感關係與新場域

林俊臣